生意社9月25日訊 1961年4月12日,前蘇聯宇航員尤里·加加林身著“CK-1”艙內航天服一飛沖天,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。1965年3月18日,宇航員阿列克謝·列昂諾夫在“金雕”艙外航天服的保護下,在飛船外空間活動約24分鐘,實現了世界上第一次太空行走。9月24日上午,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、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王兆耀向媒體透露,這次神舟七號飛行任務中,兩名中國航天員將分別穿著國產“飛天”艙外航天服和俄羅斯“海鷹”艙外航天服實施首次出艙活動。
“CK-1”艙內航天服、“金雕”艙外行天服,以及“海鷹”艙外航天服在浩渺的蒼穹中為遠離地面的人類提供了安全的保護,也見證了人類征服太空的歷程,但很少有人知道,跨越近半個世紀的這三套航天服竟然都出自一家企業———俄羅斯“星辰”科研生產股份公司。1952年10月2日,經前蘇聯部長會議決定,“星辰”科研生產聯合體在莫斯科州南部的柳別列茨地區成立。從誕生的那一天起,“星辰”就與俄羅斯的太空夢想緊緊聯系在一起?!靶浅健钡漠a品包括:飛行訓練設備;特種紡織品;航空航天器用電設備;飛行員、宇航員自救裝備;航空航天器船艙設備及備件;航空航天器駕駛員座艙設備;航空航天器構造設備及部件;航空航天器發動機及其部件等。從加加林升空至今,從“東方號”宇宙飛船到國際空間站,“星辰”宇航服伴隨著俄羅斯宇航員升入宇宙,邁出太空,“星辰”科研生產聯合體功不可沒。由于政治、經濟環境的變化,“星辰”科研生產聯合體也在1994年由神秘的軍方研究所轉變成一家股份制公司,但始終保持著世界航天服制造業引領者的角色。
迄今為止,“星辰”科研生產各分公司已研制出10種型號的艙外活動航天服,其中被俄羅斯航天員廣泛使用的型號就是“海鷹”系列航天服,即海鷹-D型航天服、海鷹-DM型航天服、海鷹-DMA型航天服和海鷹-M型航天服。海鷹-D型出艙活動航天服是“海鷹”系列的第一代,是在前蘇聯登月用海鷹航天服的基礎上改進而成,1975年首次在禮炮6號空間站上使用。海鷹-D型航天服由硬的胸甲和軟的織物構成,硬的胸甲由1毫米厚的鋁合金制成,軟的織物部分由10層織物構成。服裝還附有一根25米長的“臍帶”,進行供電和通信保障。整套海鷹-D型航天服,包括各種消耗品在內共70千克。由于熱調節系統存在問題,海鷹-D型航天服只能保障航天員在艙外工作3.5至5.0小時。第一代海鷹-D型航天服比較笨重,在靈活性和保障時間上有很大局限性,但其基本設計思路都被后來的艙外活動航天服所繼承。從1985年開始,第二代海鷹-DM型航天服開始出現在禮炮6號空間站和和平號空間站上。1988年,海鷹-DMA型航天服開始作為主打艙外活動航天服進入和平號空間站,一直到1997年才被更新的海鷹-M型航天服所取代。海鷹-M型航天服1997年首次出現在和平號空間站上,是目前國際空間站正在使用的主流艙外活動航天服。
上一頁12 下一頁